風門連鎖裝置,礦用風門連鎖裝置制作流程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煤礦井下風門安全控制器材,具體是一種風門連鎖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需要外界動力源,部件配合不夠緊密,安全性差的問題。它包括固定在巷道墻壁上的滑輪,分別繞過滑輪連在風門上的拉繩,連接在拉繩另一端的吊管,放置吊管的套管。兩個套管通過連接板連接,連接板上相應高于套管口的位置開有軸孔,轉軸穿過聯鎖件并穿入軸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無需外界動力源,將套管埋入地面下可以使整套設備更牢固,安全可靠
主權利要求: 一種風門連鎖裝置,它包括固定在巷道墻壁上的滑輪(1),分別繞過滑輪連在風門(2)上的拉繩(3),連接在拉繩另一端的吊管(4),放置吊管的套管(5),其特征在于兩個套管(5)通過連接板(6)連接,連接板上相應高于套管(5)上口的位置開有軸孔,轉軸穿過聯鎖件(7)并穿入軸孔。
風門連鎖裝置背景技術:
煤礦井下通風設施是否真正的發揮作用是防范瓦斯煤塵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無壓風門主要用于煤礦井下進回風巷和主要進回風巷之間的聯絡巷中。當通過風門時,風門可輕松打開,松手后自動關閉,有效地避免風流短路和通風故障的發生,為煤礦標準化和現代化管理奠定基礎。隨著建礦時間的增長,井下調風設施較多,采區跨度較大,井下風門等通風設施日常維護工作量較大,如風門連鎖繩,在使用過程中,隨著原有風門連鎖裝置的使用,鋼絲繩暴露在巷道中易生銹,長此以往鋼絲繩則易斷絲,影響風門連鎖效果;同時風門連鎖鋼絲繩暴露在巷道中,在風門開、關連鎖期間容易與巷道剛性支護產生摩擦易造成鋼絲繩損壞或產生火花。另一方面,風門連鎖裝置的止動裝置,也就是設置于兩套筒之間的鎖定裝置,通常是由三角鐵或者剛性的錘頭型,三角鐵或者剛性的錘頭型鎖定裝置在重力作用下靠設于一側套筒邊沿,在風門的開合過程中,套筒內的配重筒或配重塊等配重裝置在連鎖繩鋼絲繩的牽引作用下向上提升,鎖定裝置不受力或者受到配重裝置的沖擊力,導致風門在開合過程中受力不均,同時也會導致三角鐵或者剛性的錘頭型鎖定裝置對套筒的撞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礦用風門連鎖裝置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風門連鎖裝置,避免了鋼絲繩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易生銹、斷絲,避免在風門開關期間由于鋼絲繩的摩擦或者止動裝置的撞擊產生火花,消除安全隱患。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風門連鎖裝置,包括提拉裝置、固定裝置和止動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套筒,兩個套筒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裝置包括鋼絲繩、套管、滑輪和配重塊,所述配重塊設置于所述套筒內,所述鋼絲繩的一端連接于配重塊,另一端繞過滑輪后連接于風門,所述滑輪與風門之間的鋼絲繩外部套設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孔徑≤50mm,所述套管兩端還安裝有與套管孔徑大小相同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設有可供鋼絲繩通過的通孔;所述止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套筒開口處的連接桿中部,所述止動裝置包括止動板和設置于止動板兩側的底座,兩個止動板的一端互相連接,所述止動板的另一端設有止動端面,所述止動端面為斜面或圓弧面,所述底座固定于連接桿上,所述底座上鉸接兩止動板的連接處。
進一步的,所述鋼絲繩的一端連接于配重塊內部,所述配重塊內部的鋼絲繩分設為兩根或兩根以上。
進一步的,所述滑輪為定滑輪。
進一步的,所述套管設置于滑輪和風門之間,且套管固定于滑輪輪軸處。
進一步的,所述鋼絲繩上還涂覆黃油或其它潤滑油。
進一步的,所述套管上增涂起到防銹作用的油漆。
進一步的,所述止動板分為第一止動板和第二止動板,所述第一止動板與所述第二止動板均鉸接于底座,所述第一止動板上連有擋板,所述擋板位于所述第一止動板和所述第二止動板之間,且擋板垂直設置于第一止動板板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止動板和所述第二止動板的長度均大于底座到套筒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通過提拉裝置、固定裝置和止動裝置的聯動,防止風門的兩道門同時打開,防止風流紊亂的形成,最終實現安全生產:當風門的兩道門均處于關閉狀態時,兩配重塊均位于套筒內,止動裝置處于靜止狀態,止動裝置的第一止動板和第二止動板分別靠設于止動板兩側的套筒邊沿;當推動風門的其中一道門時,風門通過連接于風門上的鋼絲繩帶動連接于鋼絲繩另一端的配重塊,鋼絲繩通過定滑輪的導向作用拉動配重塊向上移動,向上移動的配重塊推動與配重塊同側方向上的止動板運動,止動板以在固定座上的鉸接處為軸心做旋轉運動,旋轉方向靠近另一側止動板方向,當止動裝置上的擋板與兩止動板均接觸時,擋板起到阻位作用,此時,開啟的風門一側止動板的止動面與已提升的配重塊側面相接觸,另一側的止動板在擋板的阻位作用下緊靠在另一側的套筒口處,進而對套筒內的配重塊起到阻位作用,配重塊不能向上移動,同時限制了與配重塊通過鋼絲繩和定滑輪相連的風門不能打開,實現風門一開一閉的連鎖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風門連鎖裝置,通過提拉裝置、固定裝置和止動裝置的聯動,防止風門的兩道門同時打開,防止風流紊亂的形成,最終實現安全生產;
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風門連鎖裝置,通過在鋼絲繩外側增設套管,避免了鋼絲繩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鋼絲繩易生銹、斷絲的現象;
3.套管的設置避免鋼絲繩暴露在巷道中,避免在風門開、關連鎖期間,鋼絲繩容易與巷道剛性支護產生摩擦產生的火花;
4.本實用新型的兩個止動板設置為互相鉸接的非固定型止動裝置,避免風門在開合過程中的受力不均,同時也避免止動裝置對套筒的撞擊;
5.止動端面為斜面或圓弧面,減小止動端面與配重塊的接觸面積,避免止動端面及配重塊的磨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止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一止動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中各標號為:1、套筒;2、連接桿;3、鋼絲繩;4、套管;5、滑輪;6、配重塊;7、底座;8、第一止動板;9、第二止動板;10、止動端面;11、擋板。
風門連鎖裝置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一種風門連鎖裝置,包括提拉裝置、固定裝置和止動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套筒1,兩個套筒1之間通過連接桿2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裝置包括鋼絲繩3、套管4、滑輪5和配重塊6,所述配重塊6設置于所述套筒1內,所述鋼絲繩3的一端連接于配重塊6,另一端繞過滑輪5后連接于風門,所述滑輪5與風門之間的鋼絲繩3外部套設有套管4,所述套管4的孔徑≤50mm,所述套管4兩端還安裝有與套管4孔徑大小相同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設有可供鋼絲繩3通過的通孔;所述止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套筒1開口處的連接桿2中部,所述止動裝置包括止動板和設置于止動板兩側的底座7,兩個止動板的一端互相連接,所述止動板的另一端設有止動端面10,所述止動端面10為斜面或圓弧面,所述底座7固定于連接桿2上,所述底座7上鉸接兩止動板的連接處。
所述鋼絲繩3的一端連接于配重塊6內部,所述配重塊6內部的鋼絲繩3分設為兩根或兩根以上;所述滑輪5為定滑輪5;所述套管4設置于滑輪5和風門之間,且套管4固定于滑輪5輪軸處;所述鋼絲繩3上還涂覆黃油或其它潤滑油;所述套管4上增涂起到防銹作用的油漆;所述止動板分為第一止動板8和第二止動板9,所述第一止動板8與所述第二止動板9均鉸接于底座7,所述第一止動板8上連有擋板11,所述擋板11位于所述第一止動板8和所述第二止動板9之間,且擋板11垂直設置于第一止動板8板面;所述所述第一止動板8和所述第二止動板9的長度均大于底座7到套筒1的距離。
在使用過程中,當風門的兩道門均處于關閉狀態時,兩配重塊6均位于套筒1內,止動裝置處于靜止狀態,止動裝置的第一止動板8和第二止動板9分別靠設于止動板兩側的套筒1邊沿;當推動風門的其中一道門時,風門通過連接于風門上的鋼絲繩3帶動連接于鋼絲繩3另一端的配重塊6,鋼絲繩3通過定滑輪5的導向作用拉動配重塊6向上移動,向上移動的配重塊6推動與配重塊6同側方向上的止動板運動,止動板以在固定座上的鉸接處為軸心做旋轉運動,旋轉方向靠近另一側止動板方向,當止動裝置上的擋板11與兩止動板均接觸時,擋板11起到阻位作用,此時,開啟的風門一側止動板的止動面與已提升的配重塊6側面相接觸,另一側的止動板在擋板11的阻位作用下緊靠在另一側的套筒1口處,進而對套筒1內的配重塊6起到阻位作用,配重塊6不能向上移動,同時限制了與配重塊6通過鋼絲繩3和定滑輪5相連的風門不能打開,實現風門一開一閉的連鎖效果。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