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用途的不同,可將工作面的炮孔分為三種(見圖8-1):

圖8-1 井巷爆破炮孔分類
a-掏槽孔;b-輔助孔;c-周邊孔
(1)掏槽孔。掏槽孔的作用是將自由面上某一部位的巖石首先掏出一個槽子,形成第二個自由面,為其余的炮孔爆破創造有利條件。掏槽孔的爆破比較困難(只有一個垂直炮孔的自由面),因此,在選擇掏槽形式和位置時應盡量利用工作面上巖石的薄弱部位。為了提高爆破效果、充分發揮掏槽作用,掏槽孔應比其他炮孔加深10 - 15 cm,裝藥量增加15%- 20%。
(2)輔助孔。輔助孔是破碎巖石的主要炮孔,其作用是進一步擴大槽子體積和增大爆破量,并為周邊孔爆破創造平行于炮孔的自由面,使爆破條件大大改善,故能在該自由面方向上形成較大體積的破碎漏斗。根據巖石的可爆性不同,輔助孔間距一般可取0.4 -0.8m。

圖8-2 各類炮孔的排列及其爆破崩落范圍
Ⅰ-掏槽孔的爆落范圍;Ⅱ-輔助孔的爆落范圍;Ⅲ-周邊孔的爆落范圍
(3)周邊孔。周邊孔可以控制爆破后的巷道斷面形狀、大小和輪廓,其作用是使爆破后的井巷斷面規格和形狀能達到設計的要求。周邊孔的孔底一般不應超出巷道的輪廓線,但在堅硬難爆的巖石中可超出輪廓線10 - 20cm。這些炮孔應力求布置均勻,以便充分利用炸藥能量。輔助孔和周邊孔的孔底應落在同一個垂直于巷道軸線的平面上,盡量使爆破后的新工作面平整。周邊孔間距取0.5 - 1m,孔口距離巷道輪廓線0.1 -0.3m。周邊孔又可分為頂孔、底孔和幫孔。
各類炮孔的排列及其爆破崩落范圍,見圖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