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4280928
火區檢查員
一、上崗條件
1.火區檢查員必須經過培訓,取得安全技術工種操作資格證后,持證上崗。
2.火區檢查員需要掌握以下知識:
(1)熟悉入井人員的有關安全規定。熟悉礦井避災路線。
(2)熟悉煤炭自然發火的原理。
(3)熟悉《煤礦安全規程》中對防滅火的有關規定。
(4)熟悉《煤礦安全規程》對井下氣體成分的規定。了解井下各種氣體超限的危害及預防知識。
(5)熟悉本礦自然發火的指標氣體。
(6)掌握瓦斯檢查、測風、測壓、測氧、測一氧化碳、測二氧化硫、測硫化氫及測溫的技術。
(7)熟悉通風系統。
二、崗位要求
火區檢查員應完成下列工作:
(1)觀測、檢查井下火區的狀況,發火點的觀測。
(2)檢查、維護防滅火設施。
(3)對火區密閉進行檢查。
三、安全規定
1.檢查火區和井下可能發火的地點時,必須2人同行,佩帶壓縮氧自救器(隔離式自救器)同時攜帶氧氣、一氧化碳便攜式報警儀。
2.操作時,2人要保持5米以上的距離,1人操作,1人監護。
3.操作時,首先要觀察頂、幫狀況,嚴禁冒險作業。
四、操作準備
帶齊瓦斯檢測儀、各式風表、需用的檢定管、一氧化碳檢定器和多種氣體檢定器、測壓儀器、溫度計、紅外測溫儀、尺子、記錄工具等。檢查并保持所用各類器具完好,不合格的器具不準帶下井。多種氣體檢定器應符合下列標準:
(1)檢定器唧筒活塞嚴密不漏氣,拉推潤滑正常。
(2)檢定器經過檢定,有效、完好。
(3)檢定管要完好有效。
五、操作順序
本工種操作應遵照下列順序進行:檢查儀器、工具—>測定氣體濃度(一氧化碳等)—>檢查防火設施—>記錄。
六、正常操作
(一)檢查火區及可疑發火的地點
1.檢查火區及可疑發火的地點時,在進入檢查地點后:
(1)先檢查風流上風側的瓦斯及一氧化碳濃度。
(2)然后逐步檢查下風側的瓦斯及一氧化碳濃度。
(3)按順風方向進入檢查區域檢查。
(4)進入火區后,2人應相隔一定距離(5米左右),邊檢查邊進入,禁止不經檢查直接闖入。
(5)當發現有異常現象時,應立即退出,并設好柵欄、設置警標,同時匯報有關領導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對于密閉前的檢查應以甲烷、氧氣、二氧化碳為主;當溫度達到35℃以上或聞到火災氣體氣味時,以檢查一氧化碳為主。對于未滅的火區、高溫點及已熄滅的火區,以檢查一氧化碳為主。
3.火區密閉要檢查密閉狀況(是否被壓壞、燒壞,是否能符合要求)和墻溫、氣溫、水溫及密閉內外各種氣體濃度及壓力的變化,重點掌握一氧化碳濃度的變化。
4.密閉內氣溫的檢查,可以使用紅外測溫儀等測溫儀器進行檢查。
5.檢查時,發現有人工作的地點風流中一氧化碳濃度超過24ppm時,要將人員撤出,在適當地點設好柵欄,并向通防部門及調度室匯報。
6.高冒地點應掛牌管理,按規定進行檢查,檢查時要用長把工具。發現溫度高于常溫且有上升趨勢或有微量一氧化碳時,應增加觀察次數,并向有關領導匯報,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二)一氧化碳檢定器的使用方法
1.測定一氧化碳時,應在欲測地點先推拉活塞3~5次,以清洗取樣筒;然后再抽取氣樣,并迅速將錐形閥桿打到450關閉位置,離開取樣地點到安全地方;破開檢定管兩端,將其低濃度端插入唧筒膠座,將閥桿打到垂直位置,然后按檢定管說明書所規定的時間推動活塞,使氣體均勻地通過檢定管。根據變色環的位置直接讀出一氧化碳的濃度。
2.根據被測氣體中一氧化碳濃度選取合適的檢定管。如果一氧化碳濃度高于檢定管上限,可以先稀釋氣體,然后再將結果擴大同樣倍數即為被測氣體中一氧化碳的真實濃度;如果一氧化碳濃度低于檢定管的下限,則可增加送氣次數,或用一支檢定管連續測幾次,將結果按送氣次數縮小相同的倍數或除以測量次數,即為被測氣體中的一氧化碳真實濃度。測量時,要盡量避開放炮時間,防止炮煙中一氧化碳干擾。
(三)井下采取氣樣
井下采取氣樣可以參考“氣體監測采樣”操作規范執行。
(四)井下均壓設施測壓
1.利用調壓氣室進行采空區均壓時,氣室內外的壓差可用膠皮管配合u形水柱計或傾斜壓差計直接測量。
2.火區下開采的工作面,利用局部通風機、調節門等設施調壓時,要定時測量工作面進出風量、進回風巷內調壓門內外壓差,并及時調節窗口風量。
七、特殊操作
應每月填寫反映火區檢查情況的“火區檢查日志”,重點情況記入“火區卡片”,填繪火區示意圖。連續檢查時,當班檢查的情況應向下班交接清楚。
八、收尾工作
1.現場檢查完畢后,要及時將檢查結果填入記錄手冊。
2.工作進行不完時,需要現場交接班;如果當班的工作進行完畢,需做好記錄,填好有關卡片,交接班。
問答與思考題:
1.查火區和井下可能發火的地點時,必須幾人同行?
2.工作時要帶好什么裝備?
3.對于密閉前的檢查應以檢查什么為主?
4.井下均壓設施測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