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4280928
1.基本情況
1)基本數據
某井井深3500. 00m,射孔完井。井段為3275. 05~ 3461. 65m,套管結構為D177. 80mm,下入深度為3497. 08m。固井情況:D177. 80mm套管外水泥從井深3497. 08m返至井深2548. 00m,試壓12. 0MPa,30min未降。
2)生產情況及作業目的
事故發生前正常日產液17. 5t,正常日產油5t。該井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套管有漏失,且出水嚴重,取樣分析該井的水質與生產層位不相符。通過測井溫曲線,發現在井深2769±5m處套管漏失,決定采用水泥漿封堵。
2.事故原因分析
1)事故經過
(1)搬動力上井,做開工驗收準備,驗收合格。起出全井抽油桿285根、管式泵一臺。起油管D73mm×235根,271 -6油管錨一只,尾管5根。
(2)下D150~157mm刮削器,在1755~2775m之間反復刮削8次,用熱地層水替油洗井至進出口水質一致,起出油管及刮削器。
(3)下油管286根。配相對密度為1.86的水泥漿200L泵入井內,上提油管19. 6m,返循環替清水40m3,上提油管50m候凝24h。
(4)下油管D73mm×8根×72. 63m,探塞面深度2760m合格。上抽油管2根19. 62m,坐井口。
(5)管線試壓25MPa不刺不漏合格。測吸水,泵壓15~ 20MPa,吸水量120~ 150L/min。
(6)配相對密度為1.85的水泥漿2000L,加速凝劑,開泵擠水泥漿1500L,壓力15~22MPa,替清水8.2m3,壓力由15MPa升至25 MPa且繼續上升。在此情況下決定馬上改管線進行反洗井,循環不通,上提解卡無效,表明油管被水泥漿固死在井內。
2)事故原因分析
(1)該井擠水泥施工時壓力較高、吸水能力較低、井深較大,在此情況下采取加入速凝劑施工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地質資料出現嚴重錯誤,井溫曲線解釋的套管漏失點實際深度為2169±5m,而提供給編寫施工設計的漏失點數據寫成2769±5m,導致本次施工的重大錯誤。
(3)沒有嚴格執行標準和工藝要求,用封隔器對套管進行驗漏的工序,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處理措施
1)制定施工方案如下
(1)因油管被固死,其他打撈方法無效,只能采取先倒扣,后套洗的方法。
(2)待套洗打撈完落物后,用封隔器找漏,確定漏點,再封堵出水段,合格后投產。
(3)打撈過程中必須做好保護措施,嚴防井筒內掉入小件落物,給打撈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打撈過程中若遇其他問題,視井下情況,待定下步措施。
2)處理經過
(1)經計算卡點在1400~1500m之間,上提負荷250kN倒扣。倒出外加厚油管150根長度1445. 2m,表明油管被固死在井內。造成D73 mm外加厚油管134根×1295. 19m的井下落物魚頭在水泥面以上。
(2)下入倒扣撈矛進行倒扣打撈,打撈出D73mm油管1根,發現油管底部有水泥,判斷其他落物被水泥封固。
(3)采用傳統的先套銑后打撈的方式,打撈出D73mm外加厚油管84根,當處理至第85根至2265. 4m,套銑無進尺。起出套銑管柱后,套銑筒和套銑鉆頭均未發現異常,重新下入后進行套銑時,進尺緩慢,發現循環池內有少量鐵屑,決定起鉆。起鉆時套銑筒遇卡,大力上提和活動解卡均無效后,采用下擊器震擊解卡,解卡后起出套洗筒發現套洗筒外有磨損痕跡。
(4)倒扣打撈,打撈出D73mm外加厚油管6.48m。從打撈出油管的底部判斷,油管被套銑筒磨損后,倒扣時被擰斷,下鉛印打印發現該井段套管變形。
(5)采用脹管修復套管方法,修復套管后繼續處理至第133根至2631. 84m時,由于鉆壓過大、轉速較慢,鉆壓和轉速不協調,造成鉆桿扭斷,水泥漿沉積造成套銑筒卡在井內。
(6)下入倒扣撈矛撈獲后接上擊器震擊解卡,解卡后處理完全部落物,重新進行了封堵,使該井恢復正常生產。
4.案例提示
(1)該井施工出現事故的根源在地質數據的錯誤,而這一錯誤是在油管打撈過程中,發現在未鉆開灰塞前,井口一直有溢流,擠水泥時將油管固在井中內,而漏失段未堵住,這時才判斷到套管外串或數據不正確。說明在前期施工過程中各方面相關人員對各種數據的審核、復查等方面有嚴重的漏洞。
(2)測井溫曲線后,發現在射孔井段以上有異常時,應進一步采取措施驗證井內的具體情況。
(3)籠統擠注水泥施工前必須對套管的密封性和串漏情況進行驗證。擠注水泥在高壓、低滲透、較深井的情況下加入速凝劑是極其錯誤的決定。
(4)在處理井內被固油管的最后一根時扭斷鉆桿完全是責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