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4280928
1.基本情況
M5-2-23井,2005年3月漏失檢泵施工,相關完井數據如下:
油管柱:D83mm整筒泵+D89mm油管+助流閥+D89mm油管。
抽油桿柱:D83mm柱塞+D25mmH級抽油桿,卡裝尼龍扶正器。
修前油井產液:90t/d。
另外,設計要求在完井管柱上連接井下助流器,做井下助流器試驗。
2.事故原因分析
1)過程調查
(1)抽油桿柱在下井過程中遇阻。
起出原井抽油桿檢查,發現部分卡裝扶正器竄位、損壞;要求更換竄位、損壞的扶正器。但在下完井桿柱時,抽油桿在中途遇阻,根據深度判斷該遇阻深度為新下助流器位置,起出助流器后,測量其內徑為54mm,而D25mm抽油桿接箍外徑為D55mm。
(2)大泵脫接器對接不上。
作業隊當即返工。起出桿、管后檢查,現場解泵發現大泵脫接器下接頭內有扶正器碎塊,嚴重影響對接。
2)原因分析
(1)在現場對工具未進行必要的檢查,如果下井前對井下助流器內徑進行測量,第一次返工井完全可以避免。
(2)下桿過程中,在井口將尼龍扶正器掛碎,碎塊掉入油管內,沉人大泵脫接器下接頭內。
3.處理措施
(1)根據井下助流器內徑要求,在助流器下部采用D22mm的抽油桿柱。
(2)管柱內的尼龍扶正器碎塊,均是在井口掛壞掉人的。下抽油桿柱前,在井口安裝內導錐裝置(圖1-7),將抽油桿上的尼龍扶正器安全導入油管內。
圖1-7 內導錐裝置
4.案例提示
(1)監督人員要熟悉施工設計中新增加的工具、工藝,要熟悉前面的工序,并有實施預案。重點工序應通過地面組配實驗。
(2)對起出管柱要進行現場查看,對入井管柱進行現場確認,是監督人員的規定程序。
(3)起原桿柱就已經發現,抽油桿有較嚴重的掛壞現象,只考慮了更換,沒有考慮怎樣去避免,對隱患的預見性不夠,更談不上想辦法去避免了。
(4)施工設計不嚴肅,作業前沒有認真審查。
(5)督促施工隊伍應就此事引以為戒,提高自身素質,不然將被市場所淘汰。